第2卷第4期 总第23期 2016年10月14日
《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先生自称“问题中人”,他的一生精力全在于求解两大问题:“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和“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内容简介: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中国文化的命运》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
学习中国: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和”文化之精髓,倡导世界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和”文化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 “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表现于个人修养,是 “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之谓和”的心灵和谐观;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郑州日报数字报》:《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70年之后第一次呈现。追溯时光,70多年过去了,可至今,却似乎没有谁比他写在那个时代的文字更能清晰、诚实、美妙地解说中国。书间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框架及要义解读,以及对其未来命运的判断,更似乎是为这个时代而作。该书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见解卓超今人。全书通过三个辑子,各有侧重的向世人阐释了“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的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等三部分。
其要旨所在,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我只指出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依然足以启发着现代的人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在未来,中国文化将担负起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更由于其耿直独行,被称为“中国的脊梁”。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漱溟.—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G12/L412 馆藏地:社会科学一(东区图书馆二楼)